精選文章
113年度績優跨校教師社群|江政達 召集人 當接獲「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北區基地」通知我們社群-「商管教學設計與教學方法精進社群」,在綜合外審委員的成果交流會、成果報告書及行政配合度等評分下,社群獲113年度跨校教師社群績優,心裡很欣慰,除了要謝謝教育部對於社群活動的資源支持、以及北區基地......【more】 |
|
國立宜蘭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朱志明 副教授 我曾經是一位國中老師和高中職老師,能夠到大學當老師,雖然不是我的人生規劃,但順天意、盡人力是我的處世原則,既然球來了就努力揮棒吧!在中等學校服務二十年之後,感謝上天讓我有機會回到家鄉,到宜蘭大學服務,以前常聽人說,很多大學老師都是重研究而輕教學,只是這句話......【more】 |
|
《教學實踐與創新》期刊編輯小組 「教學實踐研究」是教學與學習的學術研究(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著重於課堂的實際教學及學習情境:教學者從自身教學課堂中,發現了學生需改善的問題,經由重新設計教學活動、蒐集學生在各種學習活動歷程的紀錄或學習成果,再分析這些資料以發現學生改變的......【more】 |
|
淡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蔡明修助理教授 在在工程教育領域中,教師常面臨一個共同的挑戰:理論性課程往往讓學生感到無感。這類課程需要大量閱讀與理解抽象概念,卻總是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以營建管理課程為例,作為一門強調理論與實務結合的課程,不僅考驗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更需要他們具備實務應用的能力。......【more】 |
|
佛光大學樂活產業學系|周鴻騰副教授 作者為何樂於從事教學實踐研究「教與學的學術」(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SoTL)?故事的緣起是這樣開啟的。2016年我的博士論文研究主題是「仿生案例教學對大學生自然觀察智能、類比聯想、仿生設計能力與情意態度之成效分析」,乃是探討任教時之某......【more】 |
|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張鏽樺助理研究員 在迎向少子化、AI興起的高等教育環境中,教師面臨的挑戰不僅來自於學生需求,還包括如何不斷提升教學質量、適應教育技術進步以及應對多元化的產業發展。對於高等教育而言,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MOE Teaching Practice Research Program, MOE TPR)不僅是提升個人教學......【more】 |
|
未來敘事工場股份有限公司|彭啟東執行長 新世代與新工具不斷帶給社會衝擊,老師到底該如何面對這樣的未來挑戰,尤其Z及α世代有著不一樣的行為模式,當彼此的行為有了衝突該怎麼處理,到底是老師及長者要配合年輕人,,還是年輕人要配合老師及長者?但雙方都是為了適應當時的世界,才有獨特的行為模式......【more】 |
|
馬偕醫學院護理學系|余珮蓉助理教授 當教育部113年度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審查結果公告的午後,社群四位教師中有三位獲獎,那一刻,我們彼此感謝一路上的支持與協助,攜手走過這段充滿挑戰與收穫的旅程。我們一致認為,參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北區基地」的跨校社群,是我們更專注於教學研究實踐......【more】 |
|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北區基地|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回顧基地自109年擔任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基地學校,迄今已輔導了跨校及跨領域教學實踐研究教師專業社群97組,共計554教師,總計核定社群經費457萬2,426元(自113年度起,獲本基地評選之前一年度績優教師社群的成員得於當年度申請新社群計畫時,增加一萬元社群經費)。......【more】 |
|
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張德勝教授 「張教授,請問您如何處理對性別議題不以為然的同學,他們抗拒的態度呢?」從事性別平等教育教學、研究和推廣工作二十多年,經常在正式(如學術研討會或是教學實踐工作坊)或是非正式場合(如同事聚會閒聊或線上討論)遇到老師提出類似的「學生挑戰」問題。......【more】 |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劉世雄特聘教授 自從獲得第一年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通過後,很榮幸地,就有大學邀請我前去分享我在教學實踐研究上的觀點與做法。由於我曾有合計三十幾年的小學和大學教師的教學經驗,我的主修以及我在國科會專題研究的申請也多數涉及大學的課程與教學......【more】 |
|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北區基地計畫主持人|陳慶和教授 教育部自107年度推動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關注教師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提升,鼓勵教師從教學現場進行研究,從提出問題到提出解決方案的歷程,帶領教師自我成長,並促進教育品質不斷精進。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很榮幸自109年度起擔任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基地學校,陪伴高教......【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