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教學實踐研究升等經驗分享(專門著作)
永續教學實踐研究升等經驗分享(專門著作)
佛光大學樂活產業學系 |周鴻騰副教授
樂活產業學院健康與永續教育中心主任 / 環境部環境教育人員認證 / 教育部氣候變遷調適聯盟教師(農業生產、健康領域)
一、如何區分自己是否適合教學升等,最重要的關鍵條件是?
作者為何樂於從事教學實踐研究「教與學的學術」(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SoTL)?故事的緣起是這樣開啟的。2016年我的博士論文研究主題是「仿生案例教學對大學生自然觀察智能、類比聯想、仿生設計能力與情意態度之成效分析」,乃是探討任教時之某一科技大學環境工程系,在環境工程概論課程中導入仿生學。分析接受引導式仿生介入教學的大學生,在「自然觀察智能」、「仿生類推聯想能力」、「仿生設計能力」之提升成效。採用實用主義之混合研究法,結合實驗嵌入式設計及不等組前測-後測設計,以問卷和實作歷程檔案評量進行研究資料收集。研究結果除了討論教學成效外,另分析師生之間的教學輔導與班級經營的歷程。
博士論文考試委員共6位,主考官是張文亮教授,精通從科學到歷史人文,再從中印證基督耶穌信仰的真諦,讓人有一番新的見解。張老師學問淵博而且考試非常嚴格,一口氣連問五題,從仿生科技史、環境工程史、物理學原理、教育理論、哲學見解…等。其中有一題我真的被問倒了…。我說:「報告老師,對不起,您問的這一題…我不知道!」。那時,整個時間與空間突然凝結,10秒的靜默好似1小時的焦慮。但張老師並沒有質疑我,反倒是開始敘說自己本身攻讀博士時求真-善-美的故事。而張老師說的故事與最後對我說的這段話,有密切關係,他說道:「…當人驕傲時,科學是使人狂傲的陷阱;當人謙卑時,科學能幫助人認識上帝的豐富。科學有盡頭,知識有極限,再偉大的科學也比不上人性真正的美德。你的博士論文是兼具科學與人文的教學實踐,也充滿著教育愛,你是一位好老師,能欣賞和發現學生的獨特潛力。然而成為老師的榮耀,不是為了教學評鑑高分而開心,反而是能樂意做一些不被評審出來的成果,要讓學生在一位老師身上看見上帝!最後,當你真誠地說不知道的時候,知道自己的有限,面對真理是謙卑的,恭喜你通過博士考試,我們授予你博士學位(周鴻騰,2022)。」
張老師的這段話我永遠都記在心裡。我認為這不僅是考試而是受教,亦是堅定我志為人師的啟發。我說:「教學實踐研究是教與學的學術,也是教與學的藝術。我有信心能將教學與實踐合而為一,為了教學而研究,透過研究精進教學,進而發展出一種科學、人文、倫理與實踐的整體教學實踐」。在2017年巧遇教育部正在推動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這是翻轉臺灣高等教育的新里程碑。讓「教學」與「研究」之間不再是兩條不交會的平行線,讓教學可以刺激研究的創新,研究可以深化教學的內涵。教師研究、升等,提升教學品質、重視學生學習過程及提升學習成效可以兼籌並顧(周鴻騰,2022)。
二、教學實踐研究如何與專門著作升等結合?
那麼教學實踐研究如何與專門著作升等結合?作者從2017年至2024年的實踐經驗中,探索了一條充滿熱忱與創新的道路,將教學實踐研究與專門著作結合在一起。以永續生活實驗室為實踐方法,將農業生產、健康一體、永續生活作為核心議題融入教學之中,開創自我精進的途徑。永續生活實驗室(sustainable living lab)是一種架構和方法,即「校園生活實驗室」學習系統,把傳統在實驗室模擬的環境,轉變為在現實生活中建立真實的實驗環境。透過整合研究、課程、教學方法、社區參與或國際交流,為師生提供新的體驗式學習空間(周鴻騰,2022)。
在佛光大學推動綠色大學,應用韌性農業理念,帶領學生在校內建立善耕園,結合食品加工技術開發耐逆境植物食品。同時,採用協同式行動研究,與頭城休閒農場合作推廣循環農業,設計出食農青銀共學的實作體驗課程。攜手慈心基金會推廣有機耕作與健康蔬食,開發結合文化傳承與實作教育的課程「百膳孝為先」。協同綠色冀泉社企推廣植樹造林,像是台灣國寶級植物油杉、牛樟、黃連木以及流蘇等原生樹種,對於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很榮幸擔任教育部氣候變遷防災調適聯盟教師,推動農業生產與公共衛生健康的跨領域交流,藉由實務工作坊倡導自然與健康的密切連結。此外也受邀擔任宜蘭縣食農教育推動委員,經由講座提升志工對韌性農業的認知,並強調「韌性、循環」教育模式的重要性。進而推廣動物福利、防疫健康教育與5G健康遊,倡議人類、動植物與環境健康一體的關係。
作者在林業與農業的教學實踐中屢獲殊榮。2019年,「應用鷹架教學結合參與式設計於動植物資源解說牌實作」榮獲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績優獎。2021年,「耐逆境野菜教材設計與教學實踐」榮獲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教學實踐競賽優勝獎。同年,推動多年的「永續生活實驗室」亦榮獲宜蘭縣環境教育獎個人組優等獎。2022年,「仿生案例融入環境解說實務」再次榮獲得臺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教學實踐競賽全國第二名。
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作者在校園面向,2022年輔導大學部學生榮獲農業部農村水保署的洄游新星獎。同年,陪伴碩士班學生榮獲桃園市成教師鐸獎。在教育夥伴面向,輔導宜蘭內城農村社區榮獲環境部低碳永續家園特優獎,2023年協助安農溪總體發展協會榮獲宜蘭縣環境教育獎特優獎。
這些教學實踐成就背後的核心關鍵,即是培育大學生與協助佛光實踐綠色大學、協同教育夥伴實踐USR、發表專門著作與升等副教授等視為「一體成形」。陪伴學生提升競爭力,同時影響校園文化,形塑獨具特色的永續實踐研究經驗,作者計畫將成果轉化撰寫為專門著作,深入探討永續教學實踐的多元面向,涵蓋鷹架教學的應用、跨域自學到身教實踐的轉變、大學普通班教學中的輔導實踐、防疫議題的系統思考、永續海鮮議題教學的反思日誌方法,以及建構孝親安康學習模式等。
作者本身清楚認知自己教師哲學,其理念與「教師即是指揮家的隱喻」十分相契,進而發展以充實三合模式為基礎之「教學輔導一條龍課程設計」。指引學生向善翻轉人生,實踐普通班裡的資優教育。帶領學生將永續發展的理念帶到各行各業、付諸行動融入日常生活中,擴散社會關懷與友善環境的影響力(周鴻騰,2021)。進一步為了達成總目標「建構孝悌健康(自利)、敬老懷幼(利他)、護生永續(利自然)的蘭陽城市」,持續8年來滾動式優化「一體成形」實踐方法包括:扮演引領者、連結者、推動者的角度,與不同領域的學者專家(業師)合作,推動跨學科的教育和研究計畫。再進一步與教育夥伴共同設計實踐性強的課程和活動,讓學生在實作中深化對永續發展的理解。基於USR計畫強調大學的社會責任,形塑學生、業師、學校與在地共同進步的良善循環。專門著作發表直接來自於實踐經驗,並回饋於教學現場,經由不斷反思和優化教學和研究方法確保教學品質和實踐經驗。最後,作者歸納的8項槓桿(支點與施力點)是「一體成形」的心得報告(周鴻騰,2022)。為永續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淺見,期待更多教育實踐者能加入此行列,共同為未來創造更深遠的影響。若讀者有興趣深入本次主題式經驗分享,敬請參閱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 永續教學實踐研究升等經驗分享(專門著作)影音紀實
- 周鴻騰(2021)。大學普通班裡的教學輔導:充實三合模式之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與實踐學刊,68(2),91-110。https://doi.org/10.6701/JEPR.202112_68(2).0004
- 周鴻騰(2022)。一位永續教育教學者從「跨域自學」到「身教實踐」之敘說探究。跨域自學力學報,2,67-104。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P20221018002-202206-202210180021-202210180021-6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