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教師最堅實的後盾-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高等教育教師最堅實的後盾-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張鏽樺助理研究員
階段性的成果
在迎向少子化、AI興起的高等教育環境中,教師面臨的挑戰不僅來自於學生需求,還包括如何不斷提升教學質量、適應教育技術進步以及應對多元化的產業發展。對於高等教育而言,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MOE Teaching Practice Research Program, MOE TPR)不僅是提升個人教學素養的起點,更是教師在這些挑戰中獲得支持的重要後盾。
計畫從最初的2,000餘件申請案,到113年度申請案超過4,000件,倍數成長的背後,除了教育部、專案辦公室、區域基地及其聯盟學校、學門/專案正副召集人、審查委員、學校行政同仁的共同努力,更應歸功於所有參與計畫、秉持著「長風破浪會有時」,相信教學能夠不一樣的教師和學生們。
系統化的研究、探索與精進
2024年9月,在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和國立海洋大學共同舉辦的「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解析及經驗傳承講座」上,計畫總主持人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陳毓文教授指出,除了持續優化審查流程、系統操作、反思與精進各種支持措施,往後也將系統化地蒐集教師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問題或挑戰,針對比方說成果交流會的辦理模式、提高績優計畫聲望、多年期或整合型計畫、擴大區域基地效益等,研究和探索的相關結果,將作為提升教學專業素養、促進跨領域合作的政策規劃參考。
來年, AI融入教學將會是區域基地辦理工作坊或講座活動的指標項目,內容涵括生成式AI的介紹、實務操作示範、如何訓練AI機器人助理、AI使用應注意的倫理問題等。也因應當代個體適應、學生心理健康問題,114年度起計畫新增「情緒健康與福祉」專案,希望透過課程研究的導入,指引學生自我認識、情緒管理、提升人際關係技巧,保持生命的正向思考與生活熱情。
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在不斷反思計畫目標與意義的當下,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教學實踐研究將促成學術研究與教學實踐的深度結合,而此舉有助於高等教育的推進:一方面將解決大學課室的問題,一方面以研究知識前沿帶領課室革新。目前,我們通過區域基地每年以經費鼓勵教師組成教師社群,讓志同道合的夥伴共同探討問題,交流經驗,這種協作同時也將帶給教師們很好的精神互助──但進一步,我們需要更多學術界與教育界領導者的支持。
學術界與教育界領導者的支持,這一點至關重要。領導者的支持可以提供資源和政策上的保障,比方說獲得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或績優教師,在經過學校評估後被視為教師績效評價的一部分,強化教師在研究過程中的積極性和參與度。不過最重要的是,領導者支持可營造有利於教學實踐研究的文化氛圍,從而使參與者獲得「歸屬感」,降低「非專業」標籤的壓力。作為一種動力來源,文化氛圍的鼓勵將使教師得以保持精益求精、敢於創新的信心,促成各學科教學研究長遠的、良性的發展。
迎向未來
「經費的實質挹注,使我們能夠邀請業師,學生們也得以進行校外的參訪」、「因為計畫,讓用心於教學的老師逐漸被看到」、「跨校社群讓教師獲得了許多學術夥伴,讓我們能在教學的道路上相濡以沫」──歷經七年的執行,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依然是歸來的少年。未來,專案辦公室將積極規劃學術研討會、論壇等活動,促進與學術界、教育界領導者的對話,提升高教教師對教學實踐研究的關注,同時持續發行學術刊物、經營各項成果發表平台。相信,在教育部和計畫總主持人的領航之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不僅僅是後盾,更會是高等教育教師的心安處,一起向更理想的高等教育環境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