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從同事關係到知識共享社群的發展經驗

 

從同事關係到知識共享社群的發展經驗

113年度績優跨校教師社群召集人|江政達

 

當接獲「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北區基地」通知我們社群-「商管教學設計與教學方法精進社群」,在綜合外審委員的成果交流會、成果報告書及行政配合度等評分下,社群獲113年度跨校教師社群績優,心裡很欣慰,除了要謝謝教育部對於社群活動的資源支持、以及北區基地工作同仁對於社群運作的協助外,特別要謝謝社群成員的投入與參與,少了他們,社群運作就失去了靈魂與意義。回想過去一年的社群運作過程,歸納幾點觀察心得提供給大家做個參考,希望可以拋磚引玉,讓大家對於社群運作有不同想像與可能性。

社群成員的同質性

當初在成立社群時,就從自己身邊開始著手,找熟悉、有共識與同質領域的教師們組成社群,基於彼此現實生活所建構的關係,以及類似的專業訓練與教學背景下,會比較容易溝通討論;事實上,也是如此,大家在研討學習活動過程的互動性高,也都比較能夠掌握彼此所表達的內容。

內外部知識與經驗的交流

本社群主要在協助社群成員發展教學實踐計畫,並提升教學品質效能,以達到促進學生學習成效的目的。所以除了社群成員中有獲得教學實踐計畫多年的夥伴、在服務學校教學績優者之外,我們還尋求外部有經驗與知名度的專業人士前來分享其經驗與想法。外部專家學者有商管領域、教育領域、心理諮商領域的學者群,前來分享他們的案例,以及其所聞所思所行中所歸納出來的心得與省思,提供給我們作為參考,也能夠看得更高更遠,作為改善既有計畫撰述與教學現場實施的依據。

建構共同記憶與文本記錄

在社群運作過程中,也利用日常的社群媒體來進行聯繫、紀錄。在聯繫上用電子郵件與line來進行聯繫溝通;大家常用的臉書就當作活動紀實使用,將每次的講座與研討活動的講義與活動照片進行群內分享。可以讓成員們有一個可以取得相關資訊的處所外,也可以促進成員們的線上非同步互動,多接觸就多些熟悉度,也有益於後續活動實施。這樣的作法有有助於活動經費核銷與成果報告的產出,只要上網取得文本,即可進行編寫撰述。

最小化社群成員的參與成本

在完成計畫目標下,盡可能減少往返社群聚會討論的頻次。由於是個跨校社群,所以主要成本發生在交通時間上,而且大家平日也各自有行政、教學與研究等事項在處理,因此在兼顧社群活動的多元性與深度下,如何減少成員們的交通時間與參與次數會是一個重要考量。所以本社群的十次研討活動分為五次來進行,每次有兩場講座,大概來五次就可以完成社群計畫的工作項目,以減少大家的參與成本。

彼此鼓勵與關懷

成員們本來就是學校同事或朋友,在社群活動舉辦下,有共同努力的目標,一路上可以互相提醒計畫時程與提案進度,可以協助對方來解決研提教學實踐計畫、或者教學問題。把朋友變成團隊成員,一起研提教學實踐計畫,面對教學問題,是一個很好的做法。「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這就是團隊的力量。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