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
:::

看見人文的力量:素養導向的《論》、《孟》教學實踐

 

看見人文的力量:素養導向的《論》、《孟》教學實踐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吳孟謙副教授

 

從經典距離到生命連結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AI時代,《論語》、《孟子》這些古老的人文經典課程似乎越來越邊緣化,對學生而言也往往顯得遙遠而無感。然而當知識的取得變得前所未有的容易時,若沒有心中的智慧之芽,正如王汎森院士所言:「一兆乘以零還是零」。因此即使學習資源愈來愈豐沛,高教場域中卻始終不乏身心失衡、自信不足、學習動力貧弱、對未來茫然的學生。

這正是我投入教學實踐研究的初衷。身為一名人文教師,我始終記得自己在求學階段曾受到幾位學養深厚的師長啟發——他們不只教我知識,更以生命影響生命。我也希望,學生不只是認識古代經典中的章句,更能從中汲取智慧,面對迷惘時找到方向,在成長過程中獲得溫暖與勇氣。

轉化的起點:從講授到素養導向

在教學初期,我延續自己受教時熟悉的講授模式,教材設計多半依直覺安排,評量方式也相對單一。雖然課程獲得不錯的迴響,但隨著教學年資的增長,我逐漸感受到:教學不能僅帶來短暫的感動或啟發,還必須讓經典智慧的可遷移性(transferability),在學生身上落實與發展。因此,自111年度起,我開始申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嘗試搭配《論語》、《孟子》等選修課程,以「素養導向」為核心精神進行課程設計,嘗試將經典閱讀與生命教育結合,讓學生在理解內容之餘,也能從中自我照見、思辨實踐。

教學設計的重構:理解、實踐與創造

以我111學年的《論語》課程為例,我採用了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的逆向設計理念,透過多元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四大核心素養:閱讀力、思辨力、生命自覺力,以及文化創意力。從文本精讀到小組討論;從實踐日誌的生命觀照到桌遊設計的文化創意,每一個教學活動都經過精心設計,目的是讓學生不僅在認知面向上理解經典,更能在情意和技能面向上獲得真正的成長。

又如在112學年《孟子》課中,除了文本理解與思辨的訓練,我引導學生通過靜坐、正念書寫與善良練習等活動,培養心性的感通與觀照能力;並在期末舉辦「孟子思想在當代」論壇,讓他們化身為「當代孟子」,嘗試以TED演講的形式闡發古典智慧。這些設計使得學生不再只是知識的接收者,而能成為經典的詮釋者與實踐者。

效應展現:動人的學生迴響

藉由教學策略的改變與評量方式的創新,為《論》、《孟》課堂帶來實質的轉化。在分析多元評量結果後,可以清楚看出學生對文化經典內涵的理解更為深入,並內化到自身生命中。例如有學生回饋:「這學期所學到的東西能夠讓我成為一個肚量更大、心腸更好、更溫暖的人」、「不單只是為了考試而讀,許多思想都能實踐在生活中,作為做選擇時的憑依。」也有位企管系的學生,因修習《論語》課,開始反思自己的志向,最終選擇轉至中文系就讀。更有位鬱鬱寡歡的學生,在《孟子》課中獲得面對身心低潮的力量,在回饋中寫道:「原來善良不是傻,也不廉價,原來我很好,要多肯定自己。」這些迴響十分動人,正是素養導向學習遷移的具體證明。

教學實踐研究的意義

這三年來執行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學習成效」不等於學生的「教學滿意度」,而是究竟有沒有達到教師本身設定的教學目標。當我們願意正視教學現場的問題,理性分析並尋找解方時,往往能開創一條嶄新的教育道路。以我的《論》、《孟》課程為例,因為教學策略與創意的注入,不僅提升了自身的教學品質與學生的學習成效;也一定程度消除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經典的隔閡,使品德教育、生命教育得以通過經典閱讀落實於課堂。

對於傳統人文經典而言,我期待更多老師能投入教學實踐研究。畢竟SoD(Scholarship of discovery)的學術成果再多,亦僅限於學術社群內的知識交流,與青年學子仍有如隔了千山萬水,無法內化於其生命之中。反之,透過SoTL(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的研究取向,我們可以真正實現經典的當代價值,讓這些古老的智慧在高教殿堂中重新煥發光彩,成為推動師生共同成長的力量。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