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終為始:從教學實踐到專業成長的八年之路

以終為始:從教學實踐到專業成長的八年之路
國立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林珮如副教授兼教學發展中心主任
「以終為始」不僅是一句口號,而是我在教育旅程中最核心的信念。當我陪伴大學生與實習教師時,腦海中總浮現他們未來在教育現場的樣貌:是否能自信站上講台、是否能善用專業回應國小學生的需求、是否能在反思中不斷專業成長、是否能在團隊合作中累積力量。我始終堅信唯有先「看見終點」,才能為學生開啟正確的起點。正是秉持這樣的理念,過去八年我持續投入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在一次次的課程設計、師生對話與成果檢視中,始終以「學生未來的專業成長」作為起點與依歸,將「以終為始」的信念轉化為具體行動。這不僅協助學生專業成長,也推動自己在教育現場與研究領域持續精進。從教學現場到研究省思,從個人嘗試到團隊合作,這段旅程逐步形塑出我對教育的實踐態度與專業承諾。
「以終為始」的教學信念
我的專業背景橫跨物理治療與特殊教育,長期觀察使我深信:一名優秀的特教老師,不僅要有專業知能,更需具備熱忱、溝通力與問題解決力。基於此,我始終秉持「以終為始」的信念,以「畢業生應具備的關鍵能力」作為課程設計起點,再回推規劃教學目標與策略。因此,透過問題導向學習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透過大學社會責任實踐強化學生的專業應用與社會連結;透過高效能團隊合作教學模組提升學生的協作素養和溝通能力;透過反思寫作教學模組建立學生的自我省思與專業自覺的習慣。
這些設計並非為了追逐潮流,而是回應學生的實際需求。就像是學生回饋顯示,反思日誌有助於釐清情境、覺察情緒,並提出可行的行動方案,不僅提升專業信心,更累積未來面對挑戰的應對能力。
以終為始下的教學實踐行動
自 107 年起,我已連續八年通過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補助。第一個計畫以「問題導向學習(PBL)應用於輔助科技課程」為核心,嘗試跳脫傳統教師講授與學生輪流導讀模式,引導師資生透過案例討論,培養其問題解決與臨場應變能力。這項計畫的成果不僅順利發表為期刊論文,並作為我升等的重要代表作,更成為後續持續推展教學實踐與研究發展的關鍵起點。
其後,我陸續在課程中導入「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素養導向、團隊合作與反思寫作,並依循歷程發展出「1.0—2.0—3.0」的系統性架構。其中,「反思寫作」系列計畫不僅於TSSCI期刊發表研究成果,更於 112 年榮獲「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績優計畫」肯定,逐步形塑為一套可持續優化的教學模式,為師資培育課程提供重要的參考典範。
從教學到研究的循環
在八年的歷程中,我深刻體會「教學實踐研究」的價值,不僅是解決眼前的教學問題,更在於建構一個持續優化的循環。這樣的「教學—研究—反思—再優化」循環,讓每一年的計畫都不是一次性的嘗試,每一次的教學都成為下一階段研究的起點,以及是累積且深化專業的過程。以「反思寫作」為例,我要求師資生透過反思日誌,刻意練習書寫並回顧自己的學習歷程。研究結果顯示,這樣的練習能協助學生釐清情境、覺察情緒,進而提出具體可行的改進方案,不僅提升專業信心,也形塑了持續自我省思的習慣 。同時,這些學生的書寫內容也成為我研究的重要素材,使我得以分析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挑戰與困境,並回過頭修正教學策略和優化教學模式。
此外,在高效能團隊合作的模組中,我發現學生常停留在表層討論,缺乏深度溝通。於是我設計了結合「溝通策略」的教學實驗,再透過量化與質性資料等多元資料的蒐集與分析,驗證其成效。這些結果不僅提供研究證據,也回饋到教室現場,成為下一輪課程設計的依據。如此一來,教學與研究不再是兩條平行線,而是交織成一個不斷循環的歷程。我不僅看見學生在學習深度上的成長,也在這個循環中推動了自身的專業進化。
結語
八年來的歷程再次印證,教育的起點,在於清楚看見學生的終點。唯有以終為始,才能引導師資生累積知識、技能與態度,並在未來成為具備熱忱與專業的教育工作者。未來,我將持續在教學實踐研究的道路上耕耘,與更多教師分享、交流,讓教學與研究彼此成就,最終回饋於學生的專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