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經驗分享: 從教室到山海的地質教育旅程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經驗分享:從教室到山海的地質教育旅程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張英如助理教授
一、 研究的起點:為何地質學需要「走出教室」?
地質學是一門研究地球的科學,所有知識都蘊藏在大自然中,教科書和課堂難以完整呈現地質學的精髓和魅力,正如已故法國地質學者安朔葉(Jacques Angelier)教授所言:「地質不在教科書上,用腳走過才歷歷在目」。這讓我深刻體認到學習不應局限於教室,應親臨野外現場,讓學生能親身體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透過教學設計將課堂延伸到山巔海濱,讓學生從實踐中,建構屬於自己的地質知識體系。
二、 創新實踐之路:從「做中學」到「協同教學」
1.「做中學」的萌芽:從教室到野外(110年度)
本計畫以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的「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為核心,將教學場域延伸至戶外,強調實作體驗提升學習參與度,學生不再是被動的聽眾,而是主動的探險家,在野外實地考察中,觀察地質現象、親手測量,解讀地球訊息,培養學生認識居住的環境;善用網路社群作為討論平台,為內向的學生創造發言機會;採多元評量,包括:線上測驗、課堂Kahoot測驗、分組討論及野外實作,有效提升探索、討論、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地質教中學」(111年度)
執行計畫的過程中,看見了自己的侷限,因此邀請學有專精且經驗豐富的前輩,如: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洪奕星教授、自然科學博物館王士偉主任、鍾令和博士、國立台北科技大學羅偉教授及業界講師進行協同教學,透過跨領域專家交流,豐富教學內容,彌補自己在某些專業知識上的不足,拓展教學思維。計畫也導入AR科技教材輔助抽象概念理解,並安排學生參訪石油公司等業界實務場域,縮短學用落差促進學生的知識遷移,培養可應用於產業的專業職能。
3.「地質學之實作、概念圖和合作學習」(112年度)
為解決學生缺乏組織知識的能力,本計畫融入概念圖(concept mapping)與素養導向合作學習(competency-orien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策略,幫助學生系統化整理知識、掌握重點,促進獨立思考與組織能力。延續過去執行計畫所獲得的經驗和養份,持續強化協同教學為學生提供多元視角並啟發職涯規劃。野外實作設計任務導向的尋寶情境,提升觀察力與解題能力,同時,執行「以教促學」能源議題報告,讓學生扮演教師角色深化理解,導入Rubrics評量對口頭報告、團隊合作等複雜目標進行公平客觀評估。
三、 給老師們的建議:撰寫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重點
回顧這三年的歷程,深刻體會到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其核心在於「真實、創新與反思」,並將個人經驗總結為以下重點,希望能給所有教學夥伴一些實質幫助:
- 問題導向,從教學現場出發:計畫的發想源於您在教學過程中觀察到的真實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是學生的學習困難、舊有教學模式的瓶頸,或是學科與社會趨勢的脫節。一個明確且深刻的問題意識,是計畫成功的基石。
- 理論與實踐結合,提供學術支持:教學策略要有理論的支持,透過將創新策略與教育學理連結,能讓計畫更具深度與說服力。
- 突顯創新性,但要腳踏實地:所謂創新,不一定要是驚天動地的大發明,它可以是將簡單概念巧妙地應用於學科中,強化創新如何有效解決所提出的問題。
- 強調協同合作,廣納專業:不要害怕承認個人的侷限,協同教學是「1+1>2」的過程,邀請跨領域專家加入計畫,不僅能豐富課程內容,促進教師增能,更能提升計畫的廣度、深度與影響力。
- 量化與質化成果並重,並進行深刻反思::呈現量化(成績提升)與質化(學生回饋、教師反思)的成果,展現計畫的實際效益與持續精進的潛力
教學,是一段不斷摸索與成長的旅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則為這段旅程點亮了一盞明燈,讓我們有機會停下腳步,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並在每一次的改變中與學生一同前行。相信只要我們持續保有對教育的熱情,不忘初心,終能讓教學的種子在學生的心中開花結果,並帶來美好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