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學現場出發:教學實踐研究的撰寫心法與申請策略

從教學現場出發:教學實踐研究的撰寫心法與申請策略
金門大學都市計畫與景觀學系|洪于婷副教授兼系主任
教學,是我生活的日常,也是我熱情的源頭
對我來說,教學不是一份任務,而是一種日常的練習。每天走進教室,與學生對話、探索、創造,我總覺得自己像是在「練功」——不只是磨練自己的教學技巧,更是在磨出一顆更堅韌、更柔軟的心。這份心力,就是「勁心」。
從「觀光活動設計」到「海洋防災教育」,每一門課程背後,都藏著一段段與學生一同摸索、嘗試、失敗與成長的故事。這些故事,讓我的教學生涯不斷充滿動能,也構築出我對「教學實踐研究」的信念與堅持。
教學與研究同行:走過七年教學實踐之路
教學對我來說不僅是工作,更是生活的一部分。自107年起,我持續投入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從校園觀光活動設計、社區規劃實作,到結合海洋防災與土地使用的跨域課程設計,這些年來,我從教學現場出發,透過研究強化教學反思,也一步步累積出自己的「教學練功心法」。
啟動實踐歷程:從教學問題開始出發
每一份實踐計畫的起點,來自於教學現場面臨的困境與提問。我經常在設計計畫前,先「試開課」,觀察學生學習表現與互動反應,藉由問題意識的清楚定位,啟動整個研究設計。例如:「學生在觀光活動規劃中,是否能具備跨域整合與創意表達的能力?」這樣的問題,成為我實踐歷程的起點。
課程設計與研究方法:整合教學與評量策略
在撰寫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書時,研究方法的設計不應僅停留在「名稱」的列舉,而應進一步涵蓋研究架構、系統設計、教學策略與評量工具的整體思維。我建議依據課程主題選擇合適的研究方法,同時納入研究模型、實驗設計與資料分析機制,展現計畫的可行性與學術深度。
以「觀光區規劃設計實作課程」為例,我採用混合研究法(Mixed Methods Research),結合量化與質性的評量方式,設計出多元且具層次的學習評估:
整體課程設計強調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歷程,透過「做中學」、「討論中建構」、「實踐中轉化」,強化學生的自主探索與跨域合作能力。為了精準掌握學習成效,我採用了以下三種評量機制:
理性客觀的量化評量:包括學生的個人背景資料、前後測成績、技能測驗與學科理解檢測。
感性敘事的質性評量:學生學習日誌、參訪學習單、小組研討紀錄、跨域桌遊體驗日誌等。
多元評量的整合詮釋:包括案例分析、海洋防災實務文案撰寫與發表、專題成果發表會等。
這樣的教學設計與研究方法不僅提升課程的深度與廣度,也強化教學實踐研究的說服力與再現性。透過清晰的研究邏輯與有層次的資料蒐集策略,能有效呈現學生學習轉變的歷程,進而回應教學現場的真實需求。
學生回饋與實踐效益:看見學習轉變的歷程
教學實踐的意義,不只在於提升教學品質,更在於見證學生從學習中產生的轉變。學生回饋常讓我感動,例如:「透過實地走入社區,我終於知道課堂所學可以被應用在真實世界。」這些回饋讓我深信,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一種改變生命的力量。
學生在課堂中不僅提升專業知能,更學會團隊合作、溝通表達與社區互動,對未來職場與社會責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這些都是計畫帶來的深遠效益。
撰寫心法與申請建議:以問題為核心,佐證為支撐
多年參與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我逐步掌握申請計畫的關鍵要素,包括:
- 從教學現場的問題切入,聚焦於教師與學生實際遭遇的教學困難;
- 清楚定義研究問題與目的,並輔以相關文獻建立理論基礎;
- 明確設計課程與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評量並用,強化佐證力;
- 突出創新與延續性,展現課程的可擴散與深耕潛力;
- 準備課程成果與佐證資料,有利審查委員評估計畫可行性與影響力。
此外,撰寫計畫時,建議聚焦於核心課程的深化,而非過度鋪陳課程數量。計畫內容應具體可行,並明確描述評量機制與學習成效。
展望未來:以教學實踐成就教學改變
教學實踐研究不只是研究計畫,更是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轉化的關鍵契機。透過一連串的反思、設計、實踐與修正,我看見了教學與學習的雙向提升,也確信這條教學實踐之路值得持續走下去。
未來,我會繼續把教學當作每天練功的日常:從課堂中的每一次交流、每一次嘗試與每一個提問中,不斷淬鍊自己的教學心法。這份練功,不是為了展現,而是為了讓學生真正學會、真正成長。我將持續結合地方資源與社區議題,貼近學生需求,也放眼國際趨勢,發展更多具在地關懷與全球視野的教學設計。
對我而言,教學實踐不只是一份提案書,而是一段段走進人群、回應社會的歷程。它是我生活中的勁心來源,是日日修煉不輟的練功之道。
孩子們得以擁有歲月靜好,是因為有一群優質的老師,始終默默地為他們負重前行。教育從來不是單向的灌輸,更不是僵化的流程,而是一場溫柔而堅定的點燈之旅。正如愛爾蘭詩人葉慈所言:「教育不是注水入壺,而是點亮蠟燭。」我們每一份教學上的努力,都是為了點亮學生心中那盞屬於他們自己的光,使他們能在知識的旅途中,自信且穩健地走出屬於自己的步伐。
願我們每一位老師的身旁,都有不同的光亮相伴—那是學生的眼神、同儕的同行、教學現場的熱度,也是我們心中那份永不熄滅的教育初心。
特別感謝
教學實踐的這些年,就像一次次的練功。謝謝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支持,讓我有機會在教學日常中找到成長的節奏;也感謝北區區域基地、及南區區域基地的溫暖陪伴,讓我們能在彼此的經驗中學習、激盪與前行。
特別感謝願意和我一同學習、實踐的學生們,是你們讓我的教學生涯充滿了勁心。這份熱情,因你們而點燃,也因你們而持續。
同時,我也深深感謝一路上同行的社群夥伴、協同教學的業師,以及每一位走在教學實踐研究路上的夥伴。正是因為有你們的專業支持與彼此成就,我們才能在教學的旅程中不斷前進、彼此照亮。
期待我們都能在教學現場裡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力量,日日練功、日日前行,在平凡的教學中成就不平凡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