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活動摘要】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開啟性別覺知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開啟性別覺知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北區基地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北區基地於113年3月18日辦理「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開啟性別覺知」活動,邀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系張德勝教授和勵馨基金會公民對話處郭育吟處長擔任主講人。

張德勝教授首先針對參與教師報名時提出的問題做出回應「將性別議題導入課程時所遇到的困難和解決策略」,教師們所遇到的困難即可能成為教學實踐研究的問題意識來源。張教授列舉並逐項提問參與教師們如何處理對性別議題不以為然的同學抗拒的態度,然而教師們的回應即可能是性別議題融入課程研究的出發點。張教授分享融入性別平等議題的方式可透過多元、平等、共融等策略來設計課程與教學,透過性議題融入的課程設計,讓同學們可以理解性別規範鑲嵌在當代人們的社會生活中,性別即是生活;生活就是性別。

張教授闡述如何構思性別議題融入課程,將其歸納出「一想,二做,三分享」三個行動階段,在「一想」的階段,以愛為出發點的前提,他指出一般/新進教師與理想/資深教師在構思課程融入性別議題的順序上的差異,一般教師傾向於將教師、科目、學生視為思考的核心,而具有以學生為中心思維的教師則是從學生、科目、教師為思考的核心,這種思維的轉變是需要時間的積累的(有關以學生、科目、教師為中心的細節可詳看《學生挑戰; 挑戰自己-談性別議題融入教學的契機》)。在「二做」的階段,張教授建議以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s(10th Edition)作為多元文化教育融入課程的參考書,以貢獻取向和附加取向(To know認知)、轉化取向(To care情意)、社會行動取向(To act技能/行動)等四個取向進行性別議題的融入。當談到「三分享」時,張教授強調教師們參與活動時,增進彼此間的連結和分享經驗比得到一個完美的解答更為重要,使「一想,二做,三分享」三個行動階段彼此交織,促進教學實踐研究及師生的雙發展,呼籲教師們帶著「性別的眼睛」看見想融入的領域,而要融入的領域需要以「性別觀點」被看見。

郭育吟處長觀察到學生普遍具有性別意識,但將這些認知轉化為實踐時卻存在著明顯的落差,如何縮短學生性別認知與性別實踐之間的落差是教師於教學現場會遇到的難題。依循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的「2021年性別不平等指數(GII)」,臺灣性別平等程度排名亞洲第1、全球第7,但多數學生對此指數感到訝異,她與學生一同討論得出一個結果:臺灣的排名位於亞洲的第1,是基於臺灣對性別平等法律與政策的持續推進和實施,然而法律的通過僅僅是最基礎的保障,性別平等要真正落實在日常生活中,臺灣仍有進步的空間,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如職場,性別不平等的現象(黑數)發生比率仍然很高。

郭處長分享課程中會使用社會議題討論和性別讀劇的方式引導學生認識並理解性別議題與自身生活的關聯性。她建立課程加分機制,藉此鼓勵學生關注社會議題的同時並付諸實踐,參與各種形式的社會行動,包括連署、遊行、請願、修法、投書、宣導及進行公眾教育等活動。她闡述臺灣的每一條性別平等法律的修訂與建制背後,都有一個重大的社會案件發生,因此勵馨基金會為了讓法案更貼近民眾生命經驗,透過文獻蒐集與訪談,撰寫腳本並加以詮釋,因此有《陰道獨白》、《拾蒂》等舞台劇演出,讓公眾了解終止性別暴力的重要性。郭處長呼籲教師在校園環境中,不論是否在教學現場,都可能成為學生的重要他人、關鍵時刻的求助對象,教師應將性別的觀念與資源傳達給學生們,告訴學生應尊重每個人的差異性和獨特性,個人的差異性和獨特性並不等同於貼上標籤,而是豐富一個人的人生,每一種性別都應該被重視和友善對待,共同營造尊重、平等、信任、友善的性別環境。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