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我與大學教師在教學實踐研究主題的互動心得

 

我與大學教師在教學實踐研究主題的互動心得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劉世雄特聘教授

 

自從獲得第一年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通過後,很榮幸地,就有大學邀請我前去分享我在教學實踐研究上的觀點與做法。由於我曾有合計三十幾年的小學和大學教師的教學經驗,我的主修以及我在國科會專題研究的申請也多數涉及大學的課程與教學,因此,談此議題對我來說,並非難事。也因為這六年來,我的教學實踐研究計畫都獲得審查者的肯定,愈來愈多的申請、審查計畫和論文投稿經驗,讓我與大學教師在教學實踐研究主題的互動上,有一些觀點可以分享給讀者。

 

一、探討的問題要有亮點,且要有延展性

大學教師探討自己課堂中學生學習的問題,是身為一位教師應有的責任,多數教師也能知道學生的學習狀況。不過,根據我的觀察,多數教師誤把學生的學習現象當作學習問題,現象是表面,涉及學習理解的內容才是問題。教師若難以察覺學生的學習問題,建議教師可以先訪談幾位學生,了解他們對教材內容理解和學習過程的困難處。

另外,即使教師發現學生學習問題,教師所要探討的學習問題最好能深度一些,如果能發現國際或全國該類學習領域學生的重大學習問題,再進一步探討與發展教學方案,這樣不僅所探討的問題具有亮點、也具有延展性,在未來將研究成果寫成論文,投稿國內外期刊,也比較容易被青睞。

 

二、教學方案要有學理基礎,也要創新

部分教師可能受到自己學校推動某些教學法的影響,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上就採用該種教學法;或聆聽其他教師分享後,就嘗試跟隨,或傾向習慣性的作法。但是,如果教師不理解該教學方法的原點和學理基礎,在轉化為教學方案時,便容易被審查者質疑某個設計不符合學習原則。教學方案是教師自我提煉教學實務知識的重要內容,從學理基礎寫到教學活動流程,是相當重要且要清楚描述。

「創新」通常是論文投稿時一個被期刊主編或審查者關注的重要焦點,創新來自於改良,亦即先前的教學方法產生某種特定的學習問題,教師能找出該教學方法中造成學習問題的要素,再藉由學理與文獻探討,替換該要素,形成一個改良後的教學方案。這種創新的教學方案是基於學習問題、是基於某種教學法的改善,充分具有教師教學實務知識發展的意涵,若要提出升等,更是審查者期待看到的內容。

 

三、研究工具要具有效信度,也要能充分解釋方案

我暫時區分評量工具是因應教學目標,也是為了給學生學習分數而設計的,而研究工具即是其他關於學生學習態度或知覺上的資料蒐集。那些非主修教育學的大學教師經常問我關於研究工具或評量工具的發展,這也是我常建議大學不能僅是鼓勵該校教師撰寫計畫就好,要提供這些教師增能的機會之原因。一些教師的問題在於以為常用的評量工具,例如:互評或學校原有教務系統上的回饋問卷,就是可以用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上,卻忽略評量工具若不夠具有準確性,所蒐集來的資料就無法充分解釋教學方案,也就是更難省思與提煉自己原有的教學理念。

研究工具的設計對部分教師而言略有困難,甚至在資料蒐集後的分析以及對方案的解釋,都可能是計畫未通過或論文被退稿的主要因素。文獻支持是首要的思考方向,可以強化工具的效度,亦即準確性;其次,在資料分析上,在很難運用量化分析的情況下,可以採用內容分析法分析質性資料,如訪談與作業內容;亦可以採用無母數統計分析,分析學生的學習表現與教學方案中特定做法的關係,進而以具有證據的資料回饋到教學方案。

大學教師申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要有一個理念,亦即以科學研究的方法研究自己的教學方案,這包含教學方案與研究方法的起始之論述、教學實踐與資料蒐集的描述,在於最終時藉由具有證據性的資料,省思自己的教學方案。雖然對部分非教育背景的教師而言,是不容易,但仍有方向可循。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