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活動摘要】跨域職能提升的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分享— 民生學門、技術與實作學門

公告分類 : Vol.5 (2024.09),活動摘要

 

跨域職能提升的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分享—民生學門、技術與實作學門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北區基地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北區基地於113年5月10日辦理「跨域職能提升的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分享—民生學門、技術與實作學門」活動,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方進義優聘教授擔任主講人。

方進義優聘教授引述《禮記.學記》中的名句:「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教與學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為進一步了解教學現場的問題,他使用Slido工具收集教師的反饋,許多教師分享發現學生只為應付點名、缺乏學習動機、經常遲到、課堂上滑手機、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打瞌睡等問題。方教授不僅針對每個問題給予回應,並分享自己的應對經驗。他提出以下策略供教師參考:對學生進行分組座位管理以便更好地掌握學生的出席狀況;在加退選前三週,努力了解每位學生的特點;記住並稱呼學生的英文名字以增加師生間的信賴度;透過分組競賽激發學生的參與度;利用競賽的成績得知學生對哪些課程內容需加強說明。

在申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之前,需了解並掌握相關資訊,包含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學門複審委員以及召集人名單,以得知委員的專業領域分布,熟悉徵件系統的操作,參與每年度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學門成果交流會,以及關注每年徵件說明會的時程與內容。方教授以曾擔任委員之經驗,分享審查委員的性質與限制,鼓勵教師在申請時,需清楚闡述計畫的亮點及教學創新之處,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引起委員的注意。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旨在是以教學現場問題與挑戰作為出發點,輔以相關文獻探討及觀察,藉由課程設計、教材教法、或引入教具、科技媒體運用等方式,採取適當之研究方法及評量工具檢證成效之歷程。他強調針對以往提出解決方法的文獻應詳細闡述,創新教具的引入可通過計畫經費之補助得以實現,建議使用具高信效度的評量工具以避免受到質疑。

在107年度計畫(民生學門)中,基於多年職涯相關計畫的執行經驗,方教授以學生對產業認知的程度及學以致用的角度為出發點,採取了行動研究方法,設計一個以職涯專案為本位教育的餐旅營收與利潤課程。該課程藉由專案的執行,使產業主管能認識到研究生的專業能力及其價值,學生能了解產業主管及市場的需求,並從中學習如何解決實務經營議題。整個過程中,教師以輔助者的角色參與,協助學生產出並完成的專案報告以符合業界需求。在110年度計畫(技術實作學門)中,方教授體認到因應科技的日新月異、學生手機不離身的教學現場,他導入聊天機器人(Chatbot) 至課程中,突破舊有課程並新設跨域課程規劃,將其融入場域實作,使學生提升實務應用的跨域專業技能或就業準備度,並探討顧客對於Chatbot投入社群媒體的滿意度(互動性、娛樂性、趨勢性、客製化程度與問題解決性等五個構面)。不論是107年度或是110年度計畫,方教授強調在計畫中應明確描述計畫的研究主題及目的,輔以文獻探討論述,擬出研究假設及流程,設計整體架構,歸納預期成果及學生學習回饋。他認為計畫撰寫脈絡需要明確釐清教學問題、研究目的、文獻探討、課程架構和評量工具的相互關聯性。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