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運用UCAN職能於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運用UCAN職能於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中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廖慶榮副教授

 

前年的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主要以人工智慧物聯網為創業導向進行,配合的通識課程剛好講到「智慧農業」的主題,母親從小耕作、種菜、養豬,年輕時每天還要擔菜到市場販賣,所以我就思考在這個主題跟同學分享有什麼技術可以衍生到創業,於是提到了數位分身,講了智慧養殖場和智慧溫室的數位分身個案。同學突然問我「老師,什麼是NFT(非同質性貨幣)?」。我才發現同學們對元宇宙相關的議題也很感興趣,甚至對於新創有機會衍生創業的議題也很感興趣,只是想再進一步做些什麼事,卻突然感到無從著手,不知道如何往前進行。主要原因是這個議題牽涉到的領域比較多元,不單只是技術問題,還有社會環境、經濟、安全隱私、倫理等議題需要思考。我常想,如果課程都能讓同學像是參加實境節目一樣團隊合作解決問題,達成目標就好了。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要能實際解決教學現場的問題,解決問題之後的成效能夠延伸,讓同學的能力提升,具備良好素養,不管是在日常生活或職場工作上,都能應付自如。筆者對於教學現場想解決的問題,常會利用教育部UCAN計畫的職能來進行思考,檢視看看是否解決這些問題,同學們未來在職場所需要的職能就能夠獲得提升,因此每年的計畫題目就能從這裡產生新想法。

 

以創新概念搭配UCAN職能貫穿課程設計

在教學現場觀察到的就是從小的訓練就是做比較多的題目,給標準答案,考試時如果碰到相同的題目,就容易做出反應。因此大多數同學在思考的時候都希望可以快速到達終點,最好就是老師給答案,他們了解就行了。其實思考也可以慢慢進行,就像是我們到一個地點,可以直接開車過去,也可以選擇徒步。開車的優點是可以比較快到終點,但是對於路邊的風景就一瞬即過;徒步會需要走比較久的時間,但選細細欣賞沿途的風景。因此在課程中鼓勵同學慢慢思考,不要每個問題都追求標準答案,未來再遇到問題,或者是想從一個新趨勢中找到方向,都會比較容易達成。我所開設的通識課程著重在解決更複雜的問題,過程會有創新方案,進而實踐創業。在計畫中會以計畫主軸的創新概念搭配UCAN職能貫穿課程,設計18週的課程單元,例如去年是元宇宙概念,讓同學在課程中以設計思考和哲學思考等方法來思辨課程單元中需要深層探究的議題,除了提升問題解決和創新能力等共通職能,也讓同學在上課的過程中產生心流以及良好自我掌控感。

 

運用UCAN職能檢測結果評估學習成效

參與同學於學期初先填寫一次教育部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UCAN的職場共通職能檢測,經過18週的課程後,期末再填寫一次,檢視創新與問題解等共通職能的前後測分析,藉此瞭解參與者的問題解決和創新等共通職能是否有所提升。由於UCAN職能檢測係同學自己填寫,有時主觀會較為強烈,因此每次進行課程討論都會錄製影音檔,觀察同學在討論的過程中是否產生心流以及良好自我掌控感。同時也對小組討論的對話進行編碼,最後以序列分析找出產出較好成果的樣式,藉此再回饋到教學設計。例如進行到虛擬化身的課程單元,一開始透過AI工具的幫忙,快速下指令可以產生一個虛擬實境的空間,接著可以用畫圖的方式畫一個人物,再利用AI的工具轉化成3D的虛擬化身進入虛擬實境中,如此在課堂上這樣子的實際體驗,就能快速讓同學完成有一個很切身的體驗。同學們在思考原型的時候都希望有一些實作,有了原型的實作再進行延伸,比較容易思考出解決方案,這樣的學習樣式,也的確展現出思考真正的意義。透過學習樣式分析,能反饋到真實的課程設計上,而這些反饋最初是依據UCAN的自我檢測,觀察同學在問題解決或者是創新構面上的回饋,輔以質性訪談,最終和學習樣式的序列分析比對,最終確認同學們比較需要的協助到底在哪些職能,再一次進入改善循環。

瀏覽數:
登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