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教學策略之創新與挑戰
語文課程教學策略之創新與挑戰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績優計畫主持人|蔡娉婷教授
近年來,教育部投注相當多資源,鼓勵教師努力於創新教學,並讓耗費許多心力於提升教學現場品質、思索創新教學方法的教師,能以優質的教學實務成效升等,讓學生在嶄新的教學方式下,獲得多元的成長,並使所學知識成為一生帶得走的能力。從教學策略、專業成長與學生樂學三方面而言,能結合教學理論、教師專業知能提升、打造學生有感的學習方式,不啻是三贏的局面,也是教學實踐研計畫的精神與努力方向。
因此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設立,鼓勵了許多教學現場的老師,以改善教學、創新教法為職志,由過去孜孜矻矻埋首學術研究,轉而以教學實踐作為努力研究的方向,這其中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教師將研究與教學整合為一、相互支援與成長。使學生成為教師精進教學時的直接受惠者,同時也是教師專業成長之下的最佳陪伴者。
語文教學的創新實踐
有感於語文教學中的閱讀與寫作能力培養,對於學生未來職涯的發展非常重要,筆者在近年的語文教學課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中,以「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及敘事寫作能力」作為課程設計的方向,結合翻轉學習,以探究式學習方式,鼓勵學生上課前運用數位教材預讀,上課時再透過重點講述、議題探究、深度問題討論等活動進行學習。教學策略係採用問題本位(Problem-based learning)方式進行探究,即透過問題討論、資料蒐集、分析整合、驗證解釋等過程,學習解決問題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
對於閱讀與寫作能力培養,還可以運用團體合作、實務探究的方式,產生更富創造力的成果,也就是專題本位(Project-based learning)的學習,以實作議題為驅動核心,透過觀察與收集資料、提出假設與預測、擬定討論議題、驗證假設與預測、形成與解釋作品、提出作品與結論、成果交流與分享、反思回饋與評量等步驟,過程中重視小組學習、探究討論、創作思考與評量反思,在小組學習、探究討論、創作思考,以及評量反思等面向的成就感,很能引起學生的重視及興趣,將探究討論的內容轉化為口語及文字輸出,因而能夠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及新創應用能力。
需要與時俱進的教學挑戰
日本學者樺澤紫苑在其著作《最高學以致用法︰讓學習發揮最大成果的輸出大全》中指出,「能夠持續交出成果的人,絕大多數都是重視輸出勝於輸入。」他指出許多閱讀與寫作的習慣應如何培養,更認為「輸入和輸出的黃金比例為3:7」,此觀念打破了教學現場的迷思,過去我們一直覺得要多讀多聽多看,但若沒有多費心力在「輸出」(口語、文字表達),則無從瞭解自己所得為何?輸出必須結合個人見解、組織與重構,才是學習最終的驗收。筆者認為,敘事力的提升,必須從閱讀理解下工夫,撇開刻板的「記憶」,進入到「理解」、「應用」、「分析」層次,進而才能達到「評鑑」、「創造」。同時,學生的同儕討論亦不可少,引導學生進行適當的文本深度討論、評論後,學生能夠進一步理解閱讀材料的內容,發掘問題背後的原因和影響,提高批判思考和表達力,從而提升閱讀力和寫作力。此外,面對ChatGPT來勢洶洶的人工智慧潮流,身為閱讀與寫作課程的教師,可能也必須正視這項強勁的變革,與其擔憂學生仰賴聊天機器人產出作業或進行討論,不如藉由培養學生的分辨能力,辨識怎樣的內容才是精準到位的解讀,善用它的輔助角色,使學生的閱讀力和寫作能力更為提升。據此,教師也可以善用人工智慧的資訊擷取與摘要分析能力輔助,增進教學引導的思辨與判斷,強化學習輔導的方式與成效。
因應時代的改變及科技的進步,教育思維與教育方式也已產生鉅變,我們無法再拿過去的舊方法,教導現在的學生如何面對未來的社會。因此,教與學的創新、創意,已成為現代教師責無旁貸的努力方向。
【作者資訊】
|